肆口sìkǒu
(1) 毫无顾忌地开口伤人
例肆口大骂英talk irresponsibly⒈ 犹随口。有时含任意或无所忌惮之意。
引《文选·陆机<演连珠>之三八》:“放身而居,体逸则安,肆口而食,属厌则充。”
李善注:“杜预《左氏传》注曰:‘肆,放也。’”
《魏书·李冲传》:“冲时震怒,数数责彪前后愆悖,瞋目大呼,投折几案。尽收御史,皆泥首面缚,詈辱肆口。”
明方孝孺《有子》:“不幸重之以秦火, 孔子之微言几不復存,於是儒生愈无所惮,肆口恣意,摹效语言,不特托为其位,而直以孔子自命。”
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唯此等句以肆口而成为佳,若有意为之,则纤矣。”
郭沫若《历史人物·屈原研究一》:“固执文言的夫子们对于前者叩头百拜,对于后者则肆口漫骂。”
纵口。
如:「肆口大骂」。
肆sì(1)本义:陈设。(2)(形)不顾一切;任意妄为:~虐|~扰。(3)四的大写。(4)(名)铺子。
口读音:kǒu口kǒu(1)(名)人或动物进饮食的器官;有的也是发声器官的一部分。俗称嘴。(2)(名)(~儿)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儿|碗~儿。(3)(名)(~儿)出入通过的地方:出~|入~|门~儿|胡同~儿。(4)(名)长城的关口;多用做地名;也泛指这些关口:~外|喜峰~|西~羊皮。(5)(名)(~儿)破裂的地方;大的豁口:伤~|衣服撕了个~儿。(6)(名)刀、剑、剪刀的刃:刀卷~了。(7)(名)驴马等的年龄:六岁~|这匹马~还年轻。(8)(量)表示人或动物的量:一家五~人|三~猪|一~钢刀。
而主教又不察虚实,动辄张大其词,肆口恫喝。
另一次是同年兼同乡金藻因小故口角,“大发忿不可遏,……虽经友人理谕,犹复肆口谩骂,比时绝无忌惮”。
而纵博酣酒,日夜无辍,肆口纵言,多行无礼。
的一声,一道鲜血从黄肆口中喷出,黄肆掏出一张纸巾擦拭了一下还残留在嘴巴的血迹,然后苦笑的摇了摇头,欲速者不达,差点反噬了,幸亏反应及时。
曾国藩在日记中是这样记的,“肆口谩骂,忿戾不顾,几于忘身及亲若此”,这对于读书人来讲非常有辱斯文,后来曾国藩也很后悔。
他议论宫闱里的事,肆口讥讽,卖弄学识,妄比先朝亡国故事,甚或出试题也暗含讥讽,谤君自标,奴才也以为不能恕。
只是那粤秀深山,鸟不生蛋鸡不拉屎的,如何比的这灯红酒绿的云雾都,那些南边的小红小翠,又是如何比的过,瓦肆口那……
张仙以尚书不用而归真,颠佛以聪明般若而通禅,虽昌黎亦不能下手排之,肆口毁之也。
戊申,醇亲王奏延煦劾左宗棠,斥为蔑礼不臣,肆口妄陈,任情颠倒。
张继合新著的《纸糊的典故》,虽非“肆口而成”,亦非“不待思虑而工,不待雕琢而丽”,但确是率尔操觚,满心而发,完全当得起是“性情之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