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做诗论诗的学问;研究诗歌创作规律的著作。
引唐郑谷《中年》诗:“衰迟自喜添诗学,更把前题改数联。”
陈衍《沉乙盦诗序》:“诗学深者,谓閲诗多;诗功浅者,作诗少也。”
朱自清《论诗学门径》:“所谓诗学,专指关于旧诗的理解与鉴赏而言。”
专门研究诗的起源、流变、格律、派别、评论、作法等的学问。如清代汪师韩的诗学纂闻。
诗shī(名)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抄|~词|~风|~集|~句|~剧|~律。
学读音:xué学xué(1)(动)学习:~书法。(2)(动)模仿:鹦鹉~舌|~得很像。(3)(名)学问:博~|才疏~浅|治~。(4)(名)指学科:化~|数~|新~。(5)(名)学校:小~|大~。
而且,这些诗歌是时代的产物,是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一个体现,尤其是当时白话文学诗学的一个反映。
摘要一般认为,感悟是一种思路豁然贯通的思维状态,它在中国古典诗学里受到广泛重视。
如此通变的诗学思想突破了七子派格调论的理论格局,为万历中期公安派的兴起、万历后期竟陵派的兴起提供了理论借鉴。
研究者们则从多方面探析了华氏诗学观念和诗艺特质,各种报刊和诗歌选本也登载了华氏诗歌名作。
西方美学和诗学,是与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思想相通的。
而与宗教、伦理、哲学和诗学等诸般文化形态盘根错节在一起的印度文学和美学更像是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迷宫,往往令人望而却步。
我知道这么一些诗学著作,其目的旨在于表明诠释可以是无限的。
“透脱”是杨万里诗学主张的重要范畴之一,杨万里透脱的诗学主张来源于禅宗。
在中国现代诗学发展史上,朱光潜和梁宗岱是两位极具个性的批评家,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
如果说闻一多兼具现代诗人、学者和民主斗士三重人格,那么闻一多诗学则是审美的、文化的和现代性的“有机复合体”,以此观闻一多的诗性人生变调,传奇便不足为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