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风。
引唐元稹《酬复言长庆四年元日郡斋感怀见寄》诗:“苦思正旦酬白雪,闲观风色动青旂。”
明高启《忆远曲》:“扬子津头风色起,郎帆一开三百里。”
明杨慎《艺林伐山》卷二:“今按:风亦可言色。 《楚辞》云:‘光风转蕙汎崇兰。’ 王逸註云:‘雨止日出而风,草木亦有光也。’《乐府》:‘今朝风色好。’是风亦可言色。”
《儒林外史》第四三回:“这日将到大姑塘,风色大作……只见两隻大盐船被风横扫了,抵在岸边。”
瞿秋白《饿乡纪程》十六:“只有凄微的风色,匿黯的日影,重云摩顶,孤鹄啼枝,添绘了几许悲愁的景象。”
⒉ 风势,风向。
引唐韩偓《江行》诗:“舟人偶语忧风色,行客无聊罢昼眠。”
宋苏轼《与秦少游书》:“约此二十五六间可登舟,并海岸行一日至石排,相风色过渡,一日至递角场。”
《水浒后传》第十一回:“看见风色顺了, 许义引路,带了十隻船,一同进发。”
⒊ 泛指天气。
引唐卢照邻《至陈仓晓晴望京邑》诗:“今朝风色好,延瞰极天庄。”
杨朔《雪花飘在满洲》:“开船那天,风色十分阴沉。”
⒋ 风光,景色。
引唐温庭筠《西洲曲》:“西洲风色好,遥见武昌楼。”
宋范成大《长文再作复次韵》:“喜鹊门前人一笑,絶胜风色候长干。”
魏巍《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这就是汉江前线的自然风色。”
⒌ 形势,动静。
引《三国演义》第三八回:“权见风色不利,收军还东吴。”
《说唐》第二四回:“这班人来得古怪,更兼相貌兇奇,莫非有劫王槓的陈达、尤金在内,你可在此看店,待我入城叫叔宝兄来,看看风色,却不可泄漏。”
洪深《五奎桥》:“周乡绅 (看见风色不大好,立起身对王老爷 ):这里太阳晒,热不过,我们祠堂里去坐罢。”
⒍ 犹风声,消息。
引《古今小说·杨谦之客舫遇侠僧》:“杨知县听得这风色慌了,躲在舱里説道:‘奶奶,如何是好?’”
⒎ 神色,脸色。
引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忠存轨迹,义形风色。”
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第十二回:“康顺风便感到村里人这几天的风色不对。”
风。
1. 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风向。风速。风级。风险。风波(喻纠纷或乱子)。风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风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
2. 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风潮。风靡一时。风驰电掣。
3.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风气。风习。风物(某地特有的景物)。风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4. 消息,传闻:风传(chuán )(传闻)。闻风而动。
5. 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风景。风度。风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风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风致。风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风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风风”,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
6. 指民歌、歌谣:国风(《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风。
7. 中医学指某些疾病:风瘫。风湿。
8. 姓。
色读音:sè,shǎi[ sè ]1.颜色:红~。绿~。
2.脸上的表情:喜形于~。~厉内荏。
3.情景;景象:景~。荷塘月~。
4.种类:各~货品。花~齐全。
5.质量:成~。足~。
6.情欲。
7.妇女的美好容貌:姿~。~艺双绝。
巨蜥怪兽的死亡凝视,令任何将领都闻风色变。
冯锡阳悬浮在大殿上空,他冯氏擅长的是‘血剑之道’,传闻之中,一旦血剑大开,遮天盖日,以气化剑,血剑之道这是连气宗八段高手都闻风色变的神通。
沈,黄,徐,如果再加上周家,以及还在观望风色的家族的话,我想也差不多了!
也难怪,眼下公孙瓒与袁绍战事一触即发,如今冀州各郡都在观望风色,文远入住巨鹿仅仅一年有余,巨鹿郡便蒸蒸日上,百姓富足,乡里安乐。
豆花妹为风色幻想新版造势。
她叫楚嫣然,市局刑警队大队长,脾气爆裂如虎,手段残忍,公正不阿,以往栽在她手中的歹徒没一个好下场,每一个歹徒听到她的名字就闻风色变。
如今这二位下力过深,几乎激起绅变,而小民又夹在里面,也要借机闹事,各县又在观望风色,侯着此中福祸,眼见波澜将起,满大人当然想着赶紧处置。
倒檐飞阁,流风色彩,雕刻独具匠心,别具一格,深含韵意。
风色华尔兹讲述了两个孤儿通过相互鼓励和不断努力而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的故事,文中饱含了我对爱情友情和亲情的诸多遐想。
徽州的月亮格外青白,徽州民居古朴典雅,高高的码头墙,青色的蝴蝶瓦,耸立风色,经几度轮回而一朝不改;端坐雨雾中,仰日月风流而数代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