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六:“梁庾信从南朝初至北方,文士多轻之。 信将《枯树赋》以示之,於后无敢言者。时温子昇作《韩陵山寺碑》, 信读而写其本,南人问信曰:‘北方文士何如?’ 信曰:‘唯有韩陵山一片石堪共语。参见“韩陵山”。
引薛道衡、卢思道少解把笔,自餘驴鸣犬吠,聒耳而已。’”
后因以“韩陵石”借指好文章。 清姚鼐《哭孔撝约三十二韵》:“文富韩陵石,书摹邹嶧碑。”
亦作“韩陵片石”。 郑逸梅《南社丛谈·南社社友事略·林百举》:“百举有简楚傖诗:‘君犹橐笔我回车,倦听高谈捫蝨餘,为问庾山枯树好, 韩陵片石又何如?’”
韩hán(1)(名)周朝国名;在今河南中部和山西东南部。(2)(名)姓。
陵读音:líng陵líng(1)(名)丘陵:~谷变迁。(2)(名)陵墓:中山~|十三~|谒~。
石读音:shí,dàn[ shí ]1. 构成地壳的矿物质硬块:石破天惊(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2. 指石刻:金石。
3. 指古代用来治病的针:药石。药石之言(喻规劝别人的话)。
4.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
5.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