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战争中互相配合、夹击敌人的态势,或分出兵力牵制敌人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32回:“公子元列营于左殿,公子商人列营于朝门,相约为犄角之势。”
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在九龙江近海澄县地方的海口镇,结扎水营,以为犄角之势。”
掎角之势
犄角之势作宾语;用于战争或局势。
查看更多
犄jī(1)(名)〈口〉角;棱角。(2)(名)〈口〉角落。
角读音:jiǎo,jué[ jiǎo ]1. 牛、羊、鹿等头上长出的坚硬的东西:牛角。鹿角。犄角。角质。
2. 形状像角的:菱角。皂角。
3. 突入海中的尖形的陆地(多用于地名):成山角(在中国山东省)。
4. 几何学指从一点引出两条直线所夹成的平面部分:直角。角度。角钢。角尺。
5. 物体边沿相接的地方:角落。
6. 额骨(俗称“额角”)。
7. 古代未成年男孩头顶两侧束发为髻(亦称“总角”)。
8. 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画角。号角。
9. 古代量器,酒的计量单位:“先取两角酒来”。
10. 中国货币单位。
11.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12. 量词。
之读音:zhī[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势读音:shì势shì(1)(名)势力:权~。(2)(名)一切事物表现出来的趋向:~如破竹。(3)(名)自然界的现象或形势:山~|地~。(4)(名)政治、军事或其他社会活动方面的状况或情势:趋~|局~。(5)(名)姿态:手~。(6)(名)雄性生殖器:去~。
三大剑客与街中几人恰成犄角之势,灰衣乡农庞璞有些不自然的低了低头,倒是孔缇和邓禹子大喇喇反瞪过去,毫不在意大司马府剑客的赫赫威名。
陈正通、徐绍宗率步骑三万驻扎青林山,与冯惠亮部成犄角之势;并在梁山连铁锁以断长江水路,西岸筑堡垒,东岸筑却月城,延袤十余里,以拒唐军。
正在撕扯着狼群的派查克立刻卫护到杰斯当身边,烈风和暴风也和派查克成犄角之势。
三峰独立,互成犄角之势,明明是剑锋之形,却是未曾从中感受到丝毫的凌厉铺面,仿佛此三峰,已是融入了这般天地,柔和,静穆。
此后齐山府两卫精兵就驻扎在佑京城,一在城东一在城西互为犄角之势,与同样驻扎在城内的齐国军队形成怪异的共处。
攻其一寨,必有二寨来援,形成犄角之势。
我与监军当分兵驻扎,互为犄角之势。
诸葛瑾也因此竹篮打水一场空,没能得到荆州兵权,与诸葛亮在秦川形成伐魏的犄角之势。
袁霸一出手,三道气劲形成三股旋风,呈犄角之势想萧元合围。
方平与萱萱一听,精神一振,立刻手持弓箭,呈犄角之势分开,奔入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