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趣zhǐqù
(1) 要旨;大意。亦作“指趣”,“趣”同“趋”。旧指写书的目的与大意
例谨条序前章,畅其(好工具.)旨趣。——《后汉书·郎顗传》例览其旨趣。——嵇康《琴赋》英purport;objective⒈ 宗旨;大意。
引汉荀悦《汉纪·成帝纪二》:“孔子既殁,后世诸子各著篇章,欲崇广道艺,成一家之説,旨趣不同,故分为九家。”
三国魏嵇康《<琴赋>序》:“览其旨趣,亦未达礼乐之情也。”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颂赞》:“挚虞品藻,颇为精核,至云杂以风雅,而不变旨趣,徒张虚论,有似黄白之伪説矣。”
宋王禹偁《酬种放徵君》诗:“千言距百韵,旨趣何绰绰!”
例如:本刊的旨趣在发刊词中已经说过了。
宗旨和意义。《北史.卷八四.孝行传.王颁传》:「勤学累载,遂遍通五经,究其旨趣,大为儒者所称。」也作「指趣」。
旨zhǐ(1)本义:(形)味美:~酒|甘~。(2)(名)意义;用意;目的:主~|宗~。(3)(名)意旨(特指皇帝的命令):圣~。
趣读音:qù,cù[ qù ]1. 意向:志趣。旨趣。
2. 趣味,使人感到愉快:兴趣。乐趣。情趣。雅趣。妙趣。相映成趣。趣事。趣味。
因此,希望能够锄掉那茅草,驱逐这鸟雀,铲除一恶,树立一善,这样没有违背先人的旨趣,以泯没于九泉之下。
陈三立之诗学旨趣,散见于其存世的各种文字之中。
“笔墨精良人生快事”,缘于一杆笔的劲健,在传达书法家的旨趣时达到极致——“笔精妙入神”,李白如是说。
不过,宋儒推崇道德旨趣的正统观念对于世道人心的潜移默化,要到明清时代才看得比较清楚。
本文对郭璞一生的注书作了全面的分析,并对郭璞注书的主要种类、性质及其旨趣作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郭璞注书的客观环境和学术贡献。
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现代性夸大了主体性和统一性的旨趣,给个体的自由和生存带来了灾难,应彻底否定。
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实际上,冒险是怀特海的艺术旨趣的核心。
那些工业文化产业的创造者与设计者,同时也是资本主义自由开放的创新者,正符应这一論述的旨趣。
这些记载不仅来源复杂,而且具有特定时代的文化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