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
指伤口或疮口表面上由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凝结而成的块状物,呈黑红色,对伤口有保护作用,伤口或疮口痊愈后血痂自行脱落,强行掰落可能会导致流血,痊愈后可能留下瘢痕。
国语词典:
伤口血液凝结成的块状物。
如:「伤口已结成血痂。」
网络解释:
血痂 科普中国
血痂(scab),指伤口或疮口表面上由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凝结而成的块状物,呈黑红色,对伤口有保护作用,伤口或疮口痊愈后血痂自行脱落,强行掰落可能会导致流血,痊愈后可能留下瘢痕。尿囊素可保护伤口结痂,不致于抓痒,又可帮助脱痂。
血
读音:xiě,xuè[ xuè ]
1. 人或动物体内循环系统的不透明液体,大多为红色,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和“血小板”。味咸而腥:血型。血脂。血压。血糖。血迹。血汗。血泪。血洗。血书。血雨腥风。血海深仇。
2. 人类因生育而自然形成的关系:血统。血缘。
3. 喻刚强热烈:血性。血气方刚。
痂
读音:jiā痂jiā(名)伤口或疮口表面血液淋巴液等凝结成的东西: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