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见“仰韶文化”。
我国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距今约五千至七千年,分布于中原和甘肃一带。出土的陶器表面光滑,有红、黑色彩纹,故称为「彩陶文化」。又因最早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也称为「仰韶文化」。
彩cǎi(1)(名)颜色:五~|~云。(2)(名)彩色的丝绸:剪~|张灯结~。(3)(名)称赞夸奖的欢呼声:喝~。(4)(名)花样;精彩的成分:丰富多~。(5)(名)赌博或某种游戏中给得胜者的东西。(6)(名)对剧里表示特殊情景时所用的技术;魔术里用的手法:火~|~活。(7)(名)负伤流血:挂~。
陶读音:táo,yáo[ táo ]1. 用黏土烧制的器物:陶俑。陶粒。陶瓷。陶管。陶器。
2. 制造陶器:陶冶。陶铸。
3. 喻教育、培养:陶化。陶育。陶染。熏陶。
4. 快乐的样子,使快乐:陶然。陶醉。陶陶。
5. 古同“淘”,洗。
6. 姓。
文读音:wén文wén(1)(名)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中~。(2)(名)文章;作品:美~。(3)(名)文言:半~半白。(4)(名)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化|~明|~物。(5)(名)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6)(名)非军事的(跟‘武’相对):~职|~武双全。(7)(形)柔和;不猛烈:~雅|~火。(8)(形)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9)(名)古时称在身上、脸上刺画花纹或字:~身|~了双颊。(旧读wèn)掩饰:~过饰非。(名)关于读书人的:~人。(量)一~不值。姓。
化读音:huà,huā[ huà ]1. 性质或形态改变:变化。分化。僵化。教(jiào )化。熔化。融化。潜移默化。化干弋为玉帛。。
2. 佛教、道教徒募集财物:化缘。化斋。
3. 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后,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丑化。绿化。
4. 习俗,风气:有伤风化。
5. 特指“化学”:化工。化纤。化肥。
前者是以手制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上具有彩绘和绳纹为特色,称为彩陶文化;
把握新石器彩陶纹饰文化内涵,对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艺术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故也称彩陶文化。
红山文化彩陶纹饰则因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在中华文明史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正是这个人根据中国仰韶文化的彩陶特色正式提出了“西来说”这一概念。
大溪文化的发现,揭示了一种以红陶为主并含彩陶的地区性文化遗存。
此外,有迹象表明咸头岭文化的白陶和彩陶受到了湘西地区高庙文化——松溪口文化比较强烈的影响;
仰韶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彩陶,其宗教符号以半坡的双鱼为主。
由于仰韶文化包括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多种类型,其彩陶装饰花纹带的主题纹样也各有不同。
彩陶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期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