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中大部分人群所欣赏、接受或消费的通俗文化。
1.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
2. 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
3. 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大局。大众。
4. 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大高兴。
5. 年长,排行第一:老大。
6. 敬辞:大作。大名。大手笔。
7. 时间更远:大前年。
8. 〔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
9. 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大概。大凡。
众读音:zhòng众zhòng(1)(形)本义:多;许多:多;许多(2)(名)许多人:~生|听~。
文读音:wén文wén(1)(名)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中~。(2)(名)文章;作品:美~。(3)(名)文言:半~半白。(4)(名)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化|~明|~物。(5)(名)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6)(名)非军事的(跟‘武’相对):~职|~武双全。(7)(形)柔和;不猛烈:~雅|~火。(8)(形)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9)(名)古时称在身上、脸上刺画花纹或字:~身|~了双颊。(旧读wèn)掩饰:~过饰非。(名)关于读书人的:~人。(量)一~不值。姓。
化读音:huà,huā[ huà ]1. 性质或形态改变:变化。分化。僵化。教(jiào )化。熔化。融化。潜移默化。化干弋为玉帛。。
2. 佛教、道教徒募集财物:化缘。化斋。
3. 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后,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丑化。绿化。
4. 习俗,风气:有伤风化。
5. 特指“化学”:化工。化纤。化肥。
西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我们不能照抄照搬。
“贺岁片”作为特定时期上演的极度张扬大众文化指向的商业电影形态,登上了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舞台,根植于传统文化心理需求的“贺岁片”这个名词也就诞生了。
相反,大众文化是包含不同种族的大群体,通常高度个性化而且不断在变化。
但是,对于另外一些头脑清醒、节制冷静的人而言,广电总局的禁播令对中国大众文化的干预令他们振奋。
这个分析的结果对广告商来说有着巨大的价值,尤其是我们现在更多地忽略大众文化而更偏爱于自己的小众文化。
阿多诺的大众文化理论是文化理论批评中较具代表性的一种。
大众文化自诞生之日起,就开始迅速发展。
文章以作品的选材内容、表现意义和艺术表现手段的先后顺序,分析了池莉的市民小说中的大众文化性。
纵观方方的警察故事题材的小说,可以见出其创作上的特点及变化,体现了方方对人生及历史新的思索与探讨,表明作者在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寻找的最佳契合。
从构成上看,我国大众文化主要包括影视文化、印刷品文化、广告文化、网络文化、通俗歌乐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