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戴帽子。比喻外表虽装扮得很像样,但本质却掩盖不了。常用来讽刺依附权势、窃据名位之人。
⒈ 猕猴戴帽子。比喻外表虽装扮得很像样,但本质却掩盖不了。常用来讽刺依附权势、窃据名位之人。
引《汉书·项籍传》:“人谓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颜师古注:“言虽著人衣冠,其心不类人也。”
《晋书·张载传》:“至如轩冕黻班之士,苟不能匡化辅政,佐时益世,而徒俯仰取容,要荣求利,厚自封之资,丰私家之积,此沐猴而冠耳,尚焉足道哉!”
亦省作“沐冠”。 宋林希逸《代毛颖谢表》:“志虽酬於脱颖,嘲莫解於沐冠。”
梁启超《论自尊》:“夫沐冠而喜者,戏猴之态也。投骨而嚙者,畜犬之情也。”
沐猴,猕猴。沐猴而冠指猕猴性急躁,不能若人久著冠带。比喻楚人的性情暴躁。语出《史记.卷七.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后讥讽徒具衣冠而没有人性的人。《汉书.卷四五.伍被传》:「夫蓼太子知略不世出,非常人也,以为汉廷公卿列侯皆如沐猴而冠耳。」也作「木猴而冠」、「沐猴冠冕」、「沐猴衣冠」。
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猕猴装扮成人样。比喻徒有仪表或地位而无真本领;也可形容坏人装扮成好人。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那些肥头胖脑的绅士,大肚皮的豪商,沐猴而冠的穿着西洋礼服,其实都是资本家的走狗。
衣冠禽兽
沐猴而冠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查看更多
沐mù(1)(动)洗头发:栉风~雨。(2)(Mù)姓。沐shù(名)沐河;发源于山东省;流入江苏省。
猴读音:hóu猴hóu(1)(名)(~儿)哺乳动物;种类很多;形状略像人;身上有毛;灰色或褐色;有尾巴;行动灵活;好群居;口腔有储存食物的颊囊;以果实、野菜、鸟卵和昆虫为食物;通称猴子。(2)(形)〈方〉乖巧;机灵(多指孩子):这孩子多~啊!(3)(动)〈方〉像猴似的蹲着:他~在台阶上嗑瓜子儿。
而读音:ér而ér(1)(连)有“又”、“并且”、“可是”等意思:高~大。(2)(连)把表示方式或时间的成份连接到动词上:侃侃~谈。(3)(连)有“往”、“到”的意思:从下~上。
冠读音:guān,guàn[ guàn ]1. 把帽子戴在头上:沐猴而冠。
2. 超出众人,居第一位:冠军。
3. 姓。
小明最近行为反常,我们都觉得他是在沐猴而冠。
自从他上任后,他身边那些小人不也一个个沐猴而冠,成了单位主管了吗?
到底谁是沐猴而冠的人,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
这个卖国贼居然大谈保家卫国人人有责,其实他不过是沐猴而冠而已。
想参加舞会的爸爸也赶紧洗心革面沐猴而冠,换上皱巴巴的西装后“英俊”得惨不忍睹。
我妈妈从小就教育我,长大后千万不能做一个沐猴而冠的坏人。
如果你已经沐猴而冠了,只要你能回头也是好的。
到底谁是沐猴而冠的人,其实大家心裡都清楚。
现在大多数的官员都是沐猴而冠,狼子野心。
沐猴而冠:这些沐猴而冠的人,毕竟会受到唾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