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亦作“文虻”。文化流氓。
引鲁迅《书信集·致姚克》:“而上海文氓竟又借此施行谋害。”
鲁迅《书信集·致曹聚仁》:“而若干文虻(一本作‘氓’),趁势造谣,各处恫吓者亦半。”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第一章第二节:“中国的农夫被一些大圣人、大豪杰、大诗贼、大文氓也欺骗了几千年。”
文wén(1)(名)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中~。(2)(名)文章;作品:美~。(3)(名)文言:半~半白。(4)(名)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化|~明|~物。(5)(名)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6)(名)非军事的(跟‘武’相对):~职|~武双全。(7)(形)柔和;不猛烈:~雅|~火。(8)(形)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9)(名)古时称在身上、脸上刺画花纹或字:~身|~了双颊。(旧读wèn)掩饰:~过饰非。(名)关于读书人的:~人。(量)一~不值。姓。
氓读音:méng,máng[ máng ]1. 〔流氓〕见“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