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
古代居于淮河流域的部族。
引证解释:
⒈ 古代居于淮河流域的部族。
引《书·费誓》:“徂兹淮夷,徐戎并兴。”
《史记·周本纪》:“召公为保, 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
北周庾信《商调曲》之三:“岐阳或狩, 淮夷自此平。”
国语词典:
周代淮水南北近海的夷人。
网络解释:
淮夷 (春秋时期国名)
《通志·氏族略》:淮夷,小国,其地今淮甸,在淮河流域。淮夷并非一个国家,而是统称,夏商周时期的中原王朝与淮夷多有征伐记载。后被吴国所灭,先后被吴,越,楚等国吞并。 西周初年,曾参加管叔、蔡叔、武庚反周的叛乱,周公东征,武力征服;厉王无道,再次反叛。召公用兵,始表臣服,但一直没有得到周朝统治者的承认和封赠。据《诗经·鲁颂》“明明鲁侯,淮夷攸服”,“既克淮夷,孔淑不逆”,“式固尔犹,淮夷卒获”,“憬彼淮夷,来献其琛”,“淮夷蛮貊,莫不率从”,“淮夷来同,鲁侯之功”。
淮
读音:huái淮huái(名)淮河:~北|~海|~南|江~两岸。
夷
读音:yí1.平坦;平安:化险为~。
2.破坏建筑物(使成为平地):烧~弹。~为平地。
3.灭掉;杀尽:~灭。~族。
4.我国古代称东方的民族,也泛称周边的民族:淮~。四~。
5.旧时泛指外国或外国人:~情。华~杂处。
6.姓。